【源头活水】闲品诗仙《将进酒 》
作者为基础部教师 中国诗词大会总冠军陈曦骏
将进酒
唐 李白
君不见,黄河之水天上来,奔流到海不复回。
君不见,高堂明镜悲白发,朝如青丝暮成雪。
人生得意须尽欢,莫使金樽空对月。
天生我材必有用,千金散尽还复来。
烹羊宰牛且为乐,会须一饮三百杯。
岑夫子,丹丘生,将进酒,杯莫停。
与君歌一曲,请君为我倾耳听。
钟鼓馔玉不足贵,但愿长醉不复醒。
古来圣贤皆寂寞,惟有饮者留其名。
陈王昔时宴平乐,斗酒十千恣欢谑。
主人何为言少钱,径须沽取对君酌。
五花马,千金裘,呼儿将出换美酒。与尔同销万古愁。
刚过三十,对美酒愈发的提不起兴趣,不只是因为禁令使然,也并非是因为挑剔的味觉作祟,更不是“潦倒新停浊酒杯”或是害怕“佯狂难免假作真”。大概是因为凡躯不耐酒,灵魂不肯醉的缘故罢。
当买醉和销愁就已成为了过去时,近来,我似乎又成了古典文学类节目的拥趸。无论是诗词品读、诗词创作还是旧词新唱,尤其是听到熟悉诗词的新唱,好似鲸饮了一碗玉露琼浆,便沉醉期间。就像听清平调“云想衣裳花想容”从人间到了仙界,“一枝红艳露凝香”又从唐代穿越回汉代,“沉香亭北倚阑干”又将分裂的魂魄带回到华美的昭阳宫。
读者择书如饮者择酒,听久了,欣赏的心灵就如尝遍天下美酒之后的舌尖,杯中的一丝杂异也再难逃脱味蕾的捕捉。前些日子听了凤凰传奇演绎的《将进酒》,初听的感觉像是单一纯麦威士忌浓烈的前调,大江东去、万马奔腾,似十足的杀口力让人大呼过瘾。可继浓烈之后的中调和尾调似乎又缺了点什么,好像是混了含糖的饮料破坏了绵柔的麦香,又或是冰块不够让口感回味归于沉郁。
我所品味的诗仙的《将进酒》不应是奔放的烈酒,也不是淡如水的薄酒,更不是调色混杂的贵腐酒,而是能承载忧愁的清酒。贯穿《将进酒》全诗的主题字应当是“愁”,就像清酒甫一入口,先是轻度的压舌感且有回甘的忧愁,而后便是直抒胸臆的畅快。
“君不见,黄河之水天上来,奔流到海不复回。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,朝如青丝暮成雪。”。全诗开篇就将世间两大至愁之事抛给我们,东流不复,青丝成雪,看似豪情冲天,实则是愁情满怀。这是李青莲的哲学,对佛家未有深解的李道长怕是不会有苏学士“谁道人生无再少,门前流水尚能西”的辩证观点。
可是愁并不要紧,有能力的人不仅能提出问题,自己还有解决问题的办法。“人生得意须尽欢,莫使金樽空对月”,人遇上了对时间空间无可奈何的哲学难题引发的愁情怎么消除?——那就是喝酒。李白又说道人生得意?此间的他是人生得意么,此时的李白已经被“赐金放还”多年,早已离开权力中枢,正在失意之间。这种得意且看做一个失意之人遇上销愁美酒的救赎时的豁达吧。
“天生我材必有用,千金散尽还复来。烹羊宰牛且为乐,会须一饮三百杯。”,有人从这句看出了李白的狂放,他出川一年挥霍三十万钱,正是千金散尽,可千金散尽又被天子征召,散尽的千金果然复来。又有人看出了这场宴会的奢侈,酒在古代是绝对的奢侈品,否则杜甫也不会“酒债寻常行处有”,高适也不会在送别董大之时有“今日相逢无酒钱”的尴尬。而牛羊在西周和春秋时期,是天子和诸侯才能享用食品,虽然到了唐代生活水平有所提高,但是牛羊肉一定还是非日常消费品的高级食材。
凡夫俗子在酒喝多时闲话也多,而谪仙人斗酒却诗作百篇,但此时李白却用歌行体诗来劝起酒来,来教身边的两位至交朋友如何解酒销愁。“岑夫子,丹丘生,将进酒,杯莫停。与君歌一曲,请君为我倾耳听。”这里的丹丘生就是元丹丘,是李白非常重要的朋友之一,李白的作品很多受到了他影响。不过在这次酒宴的记载上,李白在朋友圈里还是比较有话语权的,他虽然不是宴请者,但是俨然成为了这次聚会的主持人,即便是喧宾夺主,两位挚友还是心甘情愿的听他唱,陪他醉。但是三人真能做到“杯莫停”,内因是三位确实是海量,外因就是酒精蒸馏技术尚未出现,酒精度不高。
“钟鼓馔玉不足贵,但愿长醉不复醒。”酒喝到这里,高官厚禄、美食珍馐这等身外之物与销愁相比,已经没那么重要了。如果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看,只有满足了“钟鼓馔玉”需求,才会有“不足贵”之感,进而在产生上一层级的需求,看来我们的诗仙真是喝多了,以至于出现需求层级的跳跃。试想那个“仰天大笑出门去”的李青莲或断然不会有此想法的。
“古来圣贤皆寂寞,惟有饮者留其名”。圣贤本就不多,朔古至今,双手可计,寂寞亦是当然。李白每每喝醉,魏晋风度便附于身、显于形。唐代诗人不少是魏晋南北朝文人的粉丝,也就爱屋及乌地追求他们的生活方式。那些留名饮者有曹子建、嵇康、阮籍,最具盛名的还是刘伶,“杜康造酒醉刘伶”“劝君终日酩酊醉,酒不到刘伶坟上土”,他或才是饮中至仙。
“陈王昔时宴平乐,斗酒十千恣欢谑。”这里化用曹子建《名都篇》“归来宴平乐,美酒斗十千”,李白此刻用曹植借喻自身,两人本都才高八斗、又皆能七步成诗,为何时运不济,为何青眼朱弦不我属,只能与酒友狂饮放歌空度日,不知飞扬跋扈为谁雄,唯有靠杯中物销愁。
“主人何谓言少钱,径须沽取对君酌。”看那时候的酒真的还是蛮贵的,请客人的钱好像已经不够买单了。可是我们的诗仙不知是酒未尽兴还是愁未遣尽,于是便有了“五花马,千金裘,呼儿将出换美酒,与尔同销万古愁。”。最后一句用愁字再点题,宁以鲜衣怒马去换取美酒,不仅是用销金沽酒销去自己心中的万点愁情,同时李白还是要为古人销愁,将万古以来未销愁情尽与今夜,愁满觞、酒满觞,销愁便是销酒,天地之愁情、古今之愁情、你我之愁情尽在今夜,尽在此杯。即便是典衣当马又能如何?